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2022-02-04 08:48:07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上一期“电影里的百年风云”中国近代历史故事,我们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过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开国大典前一夜抢修升旗杆的有惊无险,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的危机四伏,共和国成立之路上充满了荆棘,但是在党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上一期“电影里的百年风云”中国近代历史故事,我们回顾了新中国成立过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开国大典前一夜抢修升旗杆的有惊无险,第一届政协会议的筹备过程中的危机四伏,共和国成立之路上充满了荆棘,但是在党的带领下,中华儿女走出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今天,我们带来的是“电影里的百年风云”特别企划系列专栏的第三弹,【事件篇】之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遵义会议、长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都是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近现代史历程的标志性事件。在近代国产电影中,也有不少反映这些历史事件的优秀影片。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这些电影用光影的力量,让人民群众重新认识那段风起云涌的日子。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我党的历史征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转折事件中,绝对少不了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关于这个大事件的电影里,朋友们最熟悉的应该是2017年的《建军大业》。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这部电影作为“建国三部曲”的终章,也是三部电影里风格最为独特的一部。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电影早在2013年就开始准备了,上两部电影灵魂人物的韩三平和黄建新都加入了这部电影的筹备工作中去,对于这部关于建党的电影,新加入的博纳总裁于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用香港导演刘伟强做这部电影的导演。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转折之年,我党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件

因为这一次,他们要拍一个不一样的南昌起义。

刘伟强是著名的香港商业片导演,“古惑仔”系列电影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他拍摄的很多片子都成了香港电影的一张名片,《无间道》《风云争霸》《头文字D》……这些都是80后,90后的青春记忆。

刘伟强拍过黑帮片、警匪片、爱情片、悬疑片、武侠片,唯独没拍过主旋律电影。听到于冬要请自己拍《建军大业》,刘伟强和反映和黄建新当年接到《建国大业》的反应一样,“为什么请我拍,我没有经验啊!”

后来,于冬亲自找到刘伟强,给他讲述那段历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上海最大黑帮青帮帮主杜月笙,帮助蒋介石杀害工人纠察队队长、杀害共产党……”一段惨痛的历史故事浮现眼前。这是中华民族的痛苦记忆,它需要被记录,值得被记录,刘伟强认真考虑之后,答应了下了。

这部电影的编剧团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梳理了3000万字的资料,由此发现了很多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最终浓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叙事。

影片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到井冈山会师结束,通过南昌起义,把人民军队的诞生过程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戏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这一部分会真实再现当年国民党镇压过程中的血腥,主情绪是非常哀恸的。

导演在展现“四·一二政变”屠杀时没有规避血腥暴力镜头,大批游行示威的学生遭枪杀,工人被捕,商务印书馆员工遭黑帮血洗。

电影的第二部分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为了还原当年的场景,导演刘伟强花了很多时间在南昌实地考察。

接下来的部分是三河坝战役,这也是全片最难拍的一部分,几万人去攻击三河坝,朱德为首的军队坚守了三天。三天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也有很多宏大的战争场景,这些都要想办法精彩地呈现出来。战争戏份占全片40%,计划拍摄的100多天时间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要花在拍摄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上。

第四部分就是井冈山会师,井冈山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大大增强了井冈山的武装力量和有力地推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推动红军队伍的建设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有很大的正面作用。这个部分也是全片的高光部分,要再现出会师胜利的辉煌时刻,我党势如破竹的气势。

这部电影很难拍,每一个部分单拎出来都是一部电影的体量了,刘伟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用了“四倍洪荒之力”拍摄这部影片。

《建军大业》作为一部献礼电影,要在观赏性、商业性和主题性上做到融会贯通。既能表达出革命的重大意义,也能兼顾商业电影的节奏感观赏性、南昌起义攻城拔寨、三河坝战役置死地而后生、秋收起义背水一战……这些情节该如何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井然有序且动人心弦地展开,是一个创作难题。

在筹备的过程中,刘伟强把建军过程里,能看的相关历史资料都看了,资料书籍堆起来,起码有三个人那么高。

在南昌实地勘测的过程中,有一天,他站在南昌八一纪念馆里的起义图前,图里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昂扬精神。那一刻,他才有了绝对的把握,脑海里关于整个起义的过程都有了。

此前有关南昌起义的电影,国军队伍的塑造都比较弱,显得我们的胜利比较简单,这不合符常理,这部电影,要拍出之前电影中没有的东西。“只有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才可能有心灵、理想、信仰到人格的较量,这些因素放在一起,才能看出胜败的深意。”

于是,这部电影在剧情细节编排方面,选择了一些更有电影感的真实事件。

在对历史进行梳理后,编剧发现这样一个故事,1927年南昌起义后,叶剑英仍留在国民党内部,通过秘密渠道,向共产党传递消息。汪精卫知道有一个人在向共产党泄露消息,但他不知道是谁。

在一场会议上,汪精卫决定把卧底找出来,他说了一番话,想要试探与会者的态度。这场戏里,导演对演员说,“汪精卫你就喝你的酒、玩你的杯子,不说话就行了”,当时的氛围果真就紧张起来了,就像《无间道》里的场景一样。

因此,这部电影也有了一些刘伟强的个人风格。

在战争戏方面,《建军大业》火力全开,剧组常规工作人员达600余人,累计超过2.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参与拍摄。

当年,南昌起义时我方军队力量有近三万人,反动派留守力量是三千人,到了三河坝战役,国军三万人围攻朱德部队三千人。这些敌我队伍力量的对比变化,都是要从电影场面上体现出来的。

南昌起义一战中,现场拍摄过程中,爆炸后的火焰蹿升至三层楼约十余米高,为了全面地记录现场,导演刘伟强用摄影机、航拍器、GoPro等11个机位,全方面呈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另一场三河坝战役,也创下单镜头200炸点的纪录。

一般的电影,开拍之前炸点师会告诉演员,哪里安了炸点,别往那边去。而这部戏的炸点师告诉演员:只有哪哪哪可以站人……

导演一喊action,现场全是炸弹的爆爆爆爆爆,子弹的哒哒哒哒哒。很多观众看到这部戏的战争场景时,觉得很震撼,而在拍摄时,很多演员都被密集的炸点吓呆了。

在文戏上保留电影质感的节奏和情节编织,在战争戏上追求震撼的斗争场景,这部电影也打破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前两部电影的全景式描绘,它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故事形态,让电影更像电影。

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更符合历史人物当年的年纪,大胆启用了多位年轻演员。导演刘伟强表示,“1927年,毛泽东是34岁,周恩来是29岁,叶挺是30岁,粟裕是19岁,他们当时是这样的年轻,所以找些年轻演员去演,是顺理成章的。” 电影里有不少演员与角色当时的年龄一样。例如当时,董子健与片中的邓小平都是23岁,28岁的释小龙也与他所饰演的聂荣臻同岁,刘昊然和饰演的粟裕将军,都是19岁。

有人认为选角年轻化是为了符合历史上革命前辈的实际年龄和他们的形象,颇为用心,有人则认为选择年轻演员是对革命历史的娱乐化。

对此,导演刘伟强表示,选择年轻演员是因为青春是演不出来的,峥嵘岁月里,无所畏惧的革命者也都是年轻人。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是强大的反动专制力量,在军人专制的情况下,中国根本没有议会等合法斗争手段。民国之初,大大小小的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这些政党社团大部分都碌碌无为自生自灭。

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革命者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井冈山会师,《建军大业》用惊心动魄的场面描绘了我党波澜壮阔的建军过程。建军是我党历史上非常关键的转折点,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成了中国劳苦群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成为民族革命解放战争的主力。

而另一个展现我党的关键性事件的电影,我们推荐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的导演是成荫,成荫是老一辈电影人里非常有声望的革命题材电影导演,创作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停战以后》、《万水千山》、《西安事变》等多部红色经典。

导演的个人经历,对于他职业生涯的影响是很大的,成荫于1917年1月21日生于山东曹县,原籍江苏松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算是个富二代。

父亲成癯梅毕业于东吴大学,曾与友人合股开过矿,经营过轮船公司,办过报,北伐时任过江西云都县代理县长,晚年义务行医。

成荫从小有过在英文学校学习的经历,唱歌跳舞很好,甚至会踢踏舞,传统国学艺术也懂不少,会拉二胡、京胡,还能唱几出京戏。

九一八事变后,成荫的家庭环境变得不太理想,他失学了很长一段时间,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了,那一年,成荫刚好20了,正值青春热血的年纪,他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开始认真思考祖国的命运,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在同学中公开赞扬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行动。

两年之后,他就前往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在陕北公学第一期学习,原想毕业后上前线杀敌,没想到在毕业演出时,他的文艺才能被老师发现,调他到鲁艺戏剧系学习,后来做了戏剧导演。

成荫常常夜以继日地赶写剧本和排练,锻炼了处理话剧、歌剧、活报剧等多种体裁戏剧的本领,为他以后的电影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成荫与影片《西安事变》有很大的渊源,因为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而且他岳父申伯纯曾是一名地下共产党员,曾是张学良、杨虎城的新闻发言人,也曾采访周恩来、叶剑英、南汉宸等关键领导人物,算是西安事变的亲历者。

《西安事变》开头,到杨虎城住所向其介绍八一宣言,身穿着长袍礼帽的田先生就是导演的岳父申伯纯。这个小桥段,也是历史里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这部电影早在1962年就开始筹备了,当时北影厂导演成荫就有了把“西安事变”搬上银幕的想法。当时的成荫写了一个剧本提纲,请周总理审阅。周总理的意见是:片子晚些时候再拍,可趁很多当事人还健在的时候,收集材料,把剧本搞出来。后来文革爆发后,拍摄计划中断了。

四人帮粉碎后,为了纪念周总理,甘肃、西安话剧院分别创作了《西安事变》话剧,两部话剧都来北京演出了,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文化部以此为契机,决定拍摄电影《西安事变》,并将任务交给导演崔嵬。但是筹备期间,导演崔嵬不幸病逝,成荫接棒了这片的导演工作。

《西安事变》不仅在编剧上花了大力气,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美术设计,为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美术师做了大量细致的案头工作。

拍摄前,美术严格按电影镜头透视,画出全景构图,甚至还画了详细的拍摄角度。为了使电影也能在部队和农村放映,《西安事变》同时完成了普通银幕和宽银幕两种拷贝。拍戏时,每场戏演员都要演两遍,用不同的摄影机拍摄。

为了追求那个时代的感觉和氛围,有的实景加工,比如西安的张学良、杨虎城公馆和华清池。像华清池大门、潼关城楼则是根据史料重新搭建。

道具部门也收集了大量资料,尽力还原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的服饰、用具等,仅军装一项就制作了五六千套。

电影的演员方面,也是参考了大量的史学资料,比如扮演蒋介石的的孙飞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一些从国民党那里缴获过来的、附有蒋介石各个时期照片的历史文献。蒋介石说话的口音很重,说的是宁波官话。孙飞虎在表演中保留了宁波官话中比较有特点的词汇。

饰演张学良的演员是金安歌,为了展现张学良的军人气质,他还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身体处在训练状态,在一年中坚持早上跑步,晚上练正步走,一天只吃四两饭,体重减了近二十公斤。

包括扮演杨虎城将军的辛静,还走访了杨的亲属和部下。

电影是在1979年开始筹拍的,投资数百万元,开了革命题材电影的类型片风气之先。荣获1981年中国电影华表奖,第二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化妆奖。在香港上映近500场,观众达25万人次。此片录影带传至台湾,演员扮相甚至获得蒋经国认可。

《西安事变》从广阔的范围内描写了一场激荡的历史风云,它展现了西安事变这一事件里,中国共产党强烈的民族意识——顾全民族大局能屈能伸,挽救危机中的中华民族。

我党发展壮大的征途上,有着很多标志性的大事件,西安事变是一次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故事,历史意义非凡。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军的围追堵截,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长征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困难之巨为中外战争史上罕见,锤炼了伟大的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描绘长征的电影里,最受关注的一部,肯定有《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战役历时三个多月。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在长征的危急关头,中央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

这部电影的筹备期,要追溯到1972年,早在那一年,电影导演蔡继渭就开始了对长征沿线的实地探访,熟悉题材涉及的地理地貌。

这部电影的剧作方面也是精益求精,初版剧本存在主题先行、说教的特点。后来,以黎明、王愿坚等人组成的新的创作团队,推翻原稿,另起炉灶,将毛主席作为全片的主人公,为全片定下了史诗基调。电影初稿中,甚至没有革命领袖的出现。

新的编剧团队,收集了很多当年长征时期的故事,一渡赤水的时候,红军打得非常艰苦,有一个团战士牺牲得没有人了,就把干部组成一个团继续打,这样做的代价非常高,在危急时把女兵也派上战场。

这些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实,令人潸然泪下。

电影里,故事是从1935年的1月开始,正是南方一年中最湿冷的季节。长途跋涉的红军来到赤水河边。前后有敌人的夹击,毛泽东与周恩来、刘伯承认真分析敌情,作出一渡赤水入滇的决策。

蒋介石派四十万大军围堵扎西地区,而我红军借敌黔北兵力空虚二渡赤水,巧夺渡口,趁敌不备,率精兵奇袭娄山关,挥师遵义,解放了周边广大地区。

蒋介石闻听即愤怒又懊恼,再次布重兵追剿红军,准备把红军消灭在乌江岸边。毛泽东审时度势,令红军三渡赤水,然后迅速再渡赤水,将敌人远远甩在了身后……

电影很多场景都是实地拍摄的。军区派了步兵、工兵、空军、指战员等2400多人参加现场拍摄。亲历过四渡赤水战斗的老红军也被请作该片的军事顾问。影片遵循纪实原则,在土城、娄山关、金沙江等当年的战斗原址实地拍摄。

红军一渡赤水的太平渡只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摄制组临时加宽了土路,才让汽车开到渡口附近。

红军四渡赤水的前哨战,土城战役在贵州土城青杠坡拍摄,为了还原当年的场景,部队还派出了一个步兵团,分成两批饰演交战双方。

这一场戏,摄制组租了一架直升机进行航拍,这在当时算得上大投入、大制作。

《四渡赤水》算是八一厂在《大决战》开拍之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该片最大的贡献,是确定了此类影片的一种拍摄模式,即历史人物可以操着方言登场,还能成为影片的主角。

而电影中的绝对主角毛主席,也是由我们熟知的特型演员古月扮演,在被发掘演戏之前,他在部队机关工作,对演戏一窍不通,来厂里不到半年就演了《西安事变》,但在那部电影里,戏份并不太多,而在《四渡赤水》,他成了全片戏份最重的人物,电影成败的关键。

古月的表演有那个时代特有的表演痕迹,但也不乏自然的地方。

“湖南会馆”那场戏的最后一段,当红军司令部得知方志敏被俘,项英、陈毅下落不明以及敌人即将向我军发起总攻的情报时,在自言自语踱步中说:“为了死去的同志,为了革命的胜利,我们没有权利再让这3万红军蒙受不应有的损失。”

说完走到桌边,思忖后猛击一掌,说:“不和他们在这里打!”

古月后来回忆,这击掌的动作,事先并没有设计,是他随着内心感情变化,下意识做的动作。这一行为,也符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举动。

由于当时观众对银幕上的领袖形象还比较陌生,形似是电影的第一要求,为了贴近形象,剧中领袖人物均讲方言。这一批特型演员的演绎下,很多观众通过银幕加深了对我党领导人的认知。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影片基本按照史实展开,突出展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华,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领导人和军队统帅如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的形象。电影也开拓了军事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模式,后来很多重大军事题材影片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今天,大地传播用《建军大业》《西安事变》《四渡赤水》三部电影,给大家介绍了我党发展历程上的三件关键性的大事。

我党发展的征途中,有着太多惊险绝伦的事迹,通过电影,我们再次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感受到了革命先行者的勇气和智慧。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